鞏義市仁源水處理材料廠
聯系人:孫經理
手機:15838253283(微信同號)
電話:0371-66557686
郵箱:1813885391@qq.com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工業園區
新式立體彈性填料廠家生態套養,尾水治理,預警防病…余姚探索水產養殖綠色健康之路
新式立體彈性填料生產廠家生態套養,尾水治理,預警防病…余姚探索水產養殖綠色健康之路。2020年11月28日,余姚市通過“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創建工作驗收,成為寧波首個、全省首批“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地處杭州灣南岸的余姚河湖密布,漁業養殖歷史悠久。與象山、奉化、慈溪等地不同的是,余姚水產養殖“主力軍”是魚蝦鱉等淡水產品,淡水養殖塘面積占到了寧波的一半左右,一方方魚塘蝦池成為眾多農戶的致富“聚寶盆”。
姚北水產養殖基地鳥瞰圖↑
近年來,余姚市把創建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列入鄉村振興工作重要任務之一,以漁業科技創業為引領,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推進傳統漁業向生態、綠色、質量漁業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余姚特色的淡水養殖綠色健康發展之路。
一、生態套養,低密度產出高效益
臨近冬至,位于河姆渡街鎮蘆山寺村的軍列甲魚養殖場里,茭白早已收割完畢。養殖場主人趙軍列一早下塘,抓了幾只肥壯的甲魚養在桶里,“都是老客戶預定好的,待會就來取。”
趙軍列自小就跟著父親,在姚江里以打漁維生,10多年前他搞起了茭白田套養甲魚。今年,在河姆渡鎮政府和余姚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百萬元,把養殖塘面積擴大到了40畝,整齊的砂石道路和木質廊道把一口口養殖塘和曝氣凈化池等連接起來,塘邊還布置綠植以及景觀休閑區等,一派田園好風光。
河姆渡軍列甲魚養殖場↑
河姆渡鎮是余姚茭白田甲魚的核心產區,總面積2000余畝,大大小小養殖場有160多家。“散戶養殖是大頭,也是質量管控的難點”,河姆渡鎮農辦黨支部書記王裕權介紹,為了保持茭白田甲魚的高品質,鎮里一直在推行低密度養殖,“大戶帶頭做示范,投放的小鱉必須是經過認證的中華鱉,每畝數量不超過100只,一般要養兩至三年才能上市,超密度養殖的不許用‘河姆渡’牌子來賣。”
養鱉的茭白田,茭白種植間距很大,顯得很“松散”。趙軍列說,每畝才種了500株茭白,只有普通茭白地密度的一半,“這樣甲魚活動空間大,光照好,不容易生病,生長更為健康。”夏天,甲魚攝食活躍,老趙夫妻拿江里捕來的鮮活魚蝦用來投喂,甲魚營養好了,品質也提升了。“盡管塘里養的鱉少了點,但出品的質量好,售價上去了,效益增加,口碑也好。”老趙給記者算了筆賬,茭白不掙錢,但三年的甲魚能賣300元每公斤,一口塘畝產值逾2萬元。今后還能做“甲魚觀光園”,農旅融合搞起來,又能增一筆收益。
茭白田綠色養殖甲魚↑
余姚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朱衛東主任說,低密度、生態化養殖是余姚水產養殖的最大特點,也是產業“立身之本”。即使像明鳳、冷江這樣的規模養殖企業,養鱉也是低密度,每畝塘只有600-800只,遠遠少于普通的養鱉場。目前,在余姚,僅甲魚就有稻鱉套養、茭白鱉套養、蝦鱉套養等8種生態養殖模式。
此外,青魚草魚鰱魚等常規養殖品種也完成了集約化高密度養殖向低密度立體生態養殖模式轉型。在靠近杭州灣的姚北地區是余姚南美白對蝦的主要養殖區,多以土池+簡易大棚“自然保溫”方式養殖,投苗密度低,池塘的鹽度也極低,由于海淡水交接獨特地理位置,養出的蝦與象山、寧海等地工廠化高位池高密度養出的的海水蝦相比,味道別具特色,很受市場歡迎。
二、尾水治理,守護一方“凈水”
水產養殖的尾水治理,是保護水環境的重要一環。對余姚而言,一口口淡水養殖塘一頭連著河湖水系,一頭連著村莊民居,尾水治理好不好,直接關系群眾的生產、生活。
“創建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驗收指標中,若有尾水‘直排’,一票否決,相當嚴格”,余姚市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發展和管理科科長李岳潮表示,防止養殖尾水“跑冒滴漏”,大到養殖規劃,小到每一口魚塘,每個環節都不能放過。
科學規劃,確定哪里能養,哪里禁養。余姚編制了區域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7-2030),近1600公頃的“一大三中”型水庫劃為禁養區,劃定杭州灣沿海、小型山塘水庫等限養區域1.167萬公頃,近年來累計退養還海還田還湖養殖面積661公頃,目前僅保留1698公頃養殖面積。
上周四,記者來到朗霞街道的伯增養殖場,幾名工人正在合力拉網,把塘里的鰱魚苗趕入網箱,準備起捕銷售。養殖場負責人童伯增說,他們主要繁育鰱魚、青魚、河鯽魚等淡水魚苗種,另外還養了10畝的馬口魚,總面積105畝。
為了治理尾水,今年養殖場投資10萬余元進行設施改造,新建的尾水處理池面積6畝多,分割成三個區塊,依次是沉淀池、曝氣池、凈化池,每個區塊之間隔著一道磚塊石子砌內填充陶料的過濾壩。尾水用水泵水管直接從養殖塘抽到沉淀池,沉淀淤泥等雜物,經過過濾壩流向曝氣池增氧,最后流到凈化池,依靠種植的生物浮島等,完成水質生態凈化。“養殖尾水經過一級級凈化,水質變清,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等指標均達到排放標準。”
朗霞街道伯增養殖場尾水治理↑
這樣“跑道式”的養殖尾水處理模式,是余姚一項創新舉措,并在全域推廣。“大多數魚塘是小規模散戶養殖,我們基本上一戶一策,因地因勢開展治理”,李岳潮說道。為鼓勵養殖戶進行尾水治理、提升魚塘設施等級,余姚市政府出臺政策,以每畝1000元的建設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其中政府財政補貼每畝最高達到800元,大大減輕養殖戶治水負擔。 據介紹,目前余姚已完成112家30畝以上規模淡水池塘尾水治理建設任務,總治理面積1.48萬畝,實現養殖尾水“零直排”。余姚市政府還安排20萬元財政資金,以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采集水樣進行水質檢測,全面掌握池塘養殖尾水治理成效。
三、減藥養殖,提升產品競爭力
健康養殖,還要把好“用藥”關。水產養殖是個高風險行業,不可控的因素很多。魚蝦若是少得病,自然就“喝藥”,生長就健康。朱衛東說,在用藥減量養殖這一環節,余姚把重點精力放在病害的預防上。比如,像梅雨、高溫、冰凍、臺風等極端天氣,就容易讓魚蝦生病,“漁業技術人員提前預警,要求養殖戶至少要看7天的天氣預報,在極端天氣來臨前,做好預防措施,比如增加維生素C、多糖類的投放,增強魚蝦的免疫力。”
漁業豐收場景↑
在泗門、小曹娥、臨山、黃家埠等南美白對蝦養殖集中區,漁技部門引進了先進設備,可以快速檢測出7種常見的攜帶病毒,提前告知養殖戶,在蝦“未病”前進行預防治療。余姚還制定出臺文件,規范用藥,全面推行水產池塘養殖用藥3年減量行動,并完成2個省級水產養殖用藥減量示范基地創建工作。 生態養殖+科學病害防治,優化養殖品種,為余姚養殖水產的品質、產品結構不斷得以提升。余姚的大盛水產養殖場提供優質的四大家魚魚苗,銷售到余姚、寧波、紹興等地,還辦起加工場,制作青魚干、白條魚干等,大大提升產品附加值。
實施標準化生產,漁業品牌發展策略,生態健康養殖叫好又叫座。余姚完成創建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0家,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家,培育余姚甲魚、牟山湖大閘蟹等本地特色品牌。目前,全市擁有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余姚甲魚成為省名牌產品,并打造了集“良種繁育、生態養殖、飼料加工、產品銷售”于一體、積聚余姚特色的現代甲魚產業發展模式。
更多新式立體彈性填料生產廠家詳情點擊:http://www.5358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