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仁源水處理材料廠
聯系人:孫經理
手機:15838253283(微信同號)
電話:0371-66557686
郵箱:1813885391@qq.com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工業園區
新式核桃殼濾料生產廠家2020年過會上市28家!深挖環企集體IPO背后
新式核桃殼濾料廠家2020年過會上市28家!深挖環企集體IPO背后。這是一個備受政策關注的朝陽產業,也是一個極度缺錢、因為“錢荒”使得不少民營企業被迫“賣身”的尷尬產業。
因此,面對這個前景大好、但又無奈缺錢的產業,對于環保企業來講,尋求上市、拓寬融資渠道就顯得異常迫切了。
雖然前兩年有一些民營環保上市“前輩”,在資本市場跌了跟頭,不得不交出控股權,引入國資救濟“紓困”,但是依舊未能阻擋其他環保“后浪”前仆后繼沖擊IPO的熱情。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12月,上市過會的環保企業已高達28家,成為環保企業上市IPO的“大年”。
之所以出現這一熱潮,與2020年寬松的貨幣環境有關,但關系更大的,則是科創板和創業板新推行的“注冊制改革”。
01
一周一家,2020年IPO過會上市環企高達28家
2020年1月6日,僑銀環保敲鐘上市,現在想起來好像還恍如昨日。不知不覺間,一年已過。
回顧這一年,自僑銀環保敲響深交所“新年第一鐘”至今,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環保產業內已有僑銀環保、萬德斯、北控城市資源、玉禾田、金科環境、三峰環境等在內的14家環保企業,先有成功掛牌上市(如圖一所示)。
圖一:2020年成功掛牌上市的環保企業,有14家
而接下來,還有同興環保、通源環境、太和水環境科技、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海天水務、盛劍環境、華新綠源環保、中蘭環保等在內的14家企業核準過會,準備敲鐘上市(如圖二所示)。
圖二:2020年,核準過會的環保企業,有14家
細數下來,2020年,掛牌上市、核準過會的環保企業已經高達28家。
剔除被疫情耽擱的三個月,9個月時間里,共有28家環保企業沖擊IPO成功,幾乎每個月都有3-4家環保企業上市。
也就是說,基本上每過一周,就會有一家環保企業傳來好消息,要么核準過會,要么掛牌上市交易。
僅在11月,就有6家環保企業脫穎而出。“雙十一”當天,兩度沖擊科創板的金達萊掛牌上市,元琛環保、盛劍環境、華新綠源環保、天源環保、中蘭環保也先后闖關成功,IPO首發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
看樣子,雖然臨近年關,但證券金融機構也沒歇著,對環保行業依舊青睞,獲批受理提速了不少。
總體上,2020年環保企業上市數量之多、受理獲批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過往年。
02
主板偏少 近8成企業選擇登陸科創板、創業板
28家上市過會的環保企業,有什么特點?
首先,從企業所屬的地域劃分。北上廣深一線大都市經濟最為發達,對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也最大,其中孕育出一波中型環保企業做大上市,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因此,過會上市的28家企業中,有11家是北上廣深的企業,如在北京發家的北控城市資源、金科環境、建工環境修復,來自上海的復潔環保、太和水環境、盛劍環境,以及來自廣州和深圳的,玉禾田、僑銀環保等(如圖三所示)。
圖三:28家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所屬的區域
不過,這種趨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環境治理區域化、專業分工精細化以及科創版、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推行,也給了一些北上廣深之外,擁有一技之長的環保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IPO過會上市的28家其中,也有8家來自于江蘇、安徽等其他省份。
他們的盈利規模雖說不算大,營業收入位于2億-8億之間元,但是都屬于有一技之長,靠科技、研發上位的成長性創新企業(如圖四所示)。
圖四:28家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安徽/江蘇企業約占1/3
其次,從擬上市的板塊劃分。2020年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中,有21家,也就是近8成選擇登陸創業板和科創板,而主板上市的只有4家,如6月5日掛牌交易的三峰環境,以及10月15日-11月6日,接連順利過會的太和水環境科技公司、海天水務、盛劍環境;港股上市的也只有北控城市資源1家(如圖五、圖六所示)。
這與前幾年,國內一線環保企業做大后,要么赴港上市,如光大國際、光大水務、光大綠色環保、北京控股、首創環境、粵豐環保、綠色動力等,要么清一色主板上市,如2017年接連掛牌的博天環境、中持股份、海峽環保、上海環境、德創環保等,有著明顯不同。
為何2020年登陸創業板和科創板的環保企業這么多?
說到底,這與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推行的“注冊制改革”有關,具體情況一會兒再說。
圖五: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擬上市的地點
圖六: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近8成登陸創業板、科創板
第三,從業務板塊劃分。28家IPO過會的環保企業,不似以往清一色的以環保PPP、BOT工程投資運營驅動做大上市,如2017年上市的博天環境、滇池水務、海峽環保、聯泰環保、興瀘水務、中持股份、中環環保等。
而縱觀上市企業,涵蓋的業務領域非常多元化,有的是做環衛投資運營(玉禾田、僑銀環保、北控城市資源),有的做垃圾焚燒BOT項目(三峰環境、圣元環保),也有的是水處理企業(金達萊、京源環保等),還有的是做膜(金科環境),以及從事環境咨詢類等(南大環境)。
不過,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是專注某一個細分領域,并將其做到極致的“獨角獸”企業。
03
源起“注冊制” 環保企業為何集體IPO?
早在2020年6月,就有媒體預料,2020年將是環保企業集體IPO的“大年”。這就奇怪了,在前有“上市民企易主國資接盤”產業寒冬,后有新冠疫情沖擊的2020年,環保企業為何集體掀起了IPO過會上市大潮呢?
一方面,是跟寬松的貨幣政策有關。往大的說,這與特殊的年份有關。上半年,在疫情的沖擊下,經濟被砸了一個大坑。
于是乎,2020年就成了最近幾年里貨幣政策最為寬松的一年,央行三次降息,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在“房住不炒”的剛性政策引導下,社會財富重心逐漸向金融類資產轉移。
所以,我們看到,上半年股市大漲,黃金大漲,證券金融市場交易異常活躍。對于一些經過輔導且準備接通資本市場的環保企業來說,此時不入局,更待何時?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之所以環保企業迎來上市大潮,在筆者看來,主要是跟前文提到的創業板和科創板“注冊制改革”有關。
注冊制下,市場準入門檻較低,不盈利的企業也能上市。與以往的審批制相比,注冊制最大的特點是“寬進嚴出”。上市準入門檻相對較低,讓企業更容易進來。
但是在上市后設置了各種規范,各種處罰措施來監管公司的行為,一旦觸及退市紅線,退市就不需要經過以往種種繁瑣的環節,如暫停上市、恢復上市,摘帽調整期等一系列環節。
所以,可以簡單理解為,自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注冊制之后,上市變得容易了,退市也更加容易了。具體來講,市場準入門檻到底有多寬松?
以目前較火的科創板為例,根據2020年3月27日,上交所頒布的《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對于即將科創板IPO的企業,其財務要求應至少滿足五條標準的一項:
(1)市值+凈利潤: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
(2)市值+營收+研發投入: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3)市值+營收+現金流:預計市值不低于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1億元;
(4)市值+營收:預計市值不低于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
(5)自主招生: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從以上規定得出,科創板以預計市值為中心,結合凈利潤、營收、研發投入和現金流等財務指標評判。
也就是說,與以往的主板、中小板等發行條件,科創板包容性提高了不少,有5個“套餐”供選擇。
兩年凈利潤不能實現正增長的,可以降級為1年凈利潤為正,凈利潤負增長沒關系,可以選擇市值不低于30億元+營收不低于3億元的“套餐4”;若預計市值達不到30億元的,還可以選擇市值不低于20億元+營收不低于3億元+現金流累計不低于1億元的“套餐3”。
總而言之,科創板強調企業的“科創屬性”,看中的是企業未來的科技價值。現階段的營收、凈利潤、現金流雖然重要,但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一定程度上為未盈利的企業預留了上市空間。
所以,環保企業迎來過會上市潮也就不難理解了。主要是注冊制改革下,科創板和創業板的上市門檻變低了,上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更何況環保產業還是科創板重點支持的六大產業之一。
04
營收≧1億,凈利累計≧5千萬,科創板半數多是新三板轉板
深入研究2020年上市的這些環保企業,還有好多有意思的事。
例如,進一步統計可以發現,2020年科創板過會、掛牌上市的環保企業累計有11家,其中6家都是從新三板摘牌轉戰科創板的,如金達萊、恒譽環保、復潔環保、京源環保、路德環境、安徽通源環境等。
他們的成功轉板,相信會給后來新三板環保企業提供更多的有益參考。
那么,這11家科創板企業,近兩年的營收、凈利潤、現金流和研發投入等財務指標,是否符合過會條件呢?
進一步梳理可知,除了山東兩家企業——濟南恒譽環保、青島達能環保,主營收入及凈利潤在2019年出現雙下滑以外(也可以驗證注冊制改革下過會門檻較低),其余9家在科創板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2019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實現了正向增長,累計的凈利潤均大于5千萬(如圖七所示)。
圖七:11家已在科創板過會上市的環保企業,近兩年內的年營收和凈利潤
僅看營業收入、凈利潤這兩項指標看,這9家企業是符合《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五項標準之一第一項套餐“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中的過會規定。
從營業收入看,2019年營業收入最高的是金達萊,實現了7.78億元;萬德斯和通源環境營收7.74億元,并列第二;濟南恒譽環保營業收入最低,實現了2.35億元(如圖八所示),這家企業主要做有機廢棄物裂解基數研發、設計、生產與銷售,實控人是牛斌父女。
圖八:科創板過會/上市的11家環保企業,2019年的營收
從凈利潤看,2019年實現凈利潤過億元的環保企業有3家,分別是金達萊、萬德斯和德林海,其余8家凈利潤約在4千萬-1億元之間,凈利潤最低的是武漢路德環境公司,2019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406萬元,加上2018年凈利潤1829萬元,剛過了科創板規定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千萬的上會門檻(如圖九所示)。
圖九:科創板過會/上市的11家企業,2019年凈利潤
可以預料,在注冊制寬松的過會標準下,以后環保企業過會、敲鐘上市將成為常態化。但是,成功過會,接通資本市場了,并非萬事大吉。對于環保企業來說,萬里長征才剛剛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的事也非常重要。
05
緩沖期縮短2年 環保企業能否經得住“史上最嚴退市”考驗?
2019年1月30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征求意見稿)》,其中配套制定了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的退市制度。2020年,深交所也配套出臺了創業板退市新規規定。
無論是科創板退市機制,還是創業板退市新規,兩者退市之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制度嚴。二者都構建了重大違法違規強制退市、交易類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規范類強制退市四大體系。
二是程序嚴。相較于主板,二者取消了暫停上市、恢復上市和重新上市環節,退市時間進一步縮短。
就主板而言,目前的制度設計是,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連續為負值將實行風險警示;下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繼續為負值,則將暫停上市;暫停上市后,下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均為正值,則恢復上市。
該制度設計下,一個虧損的企業,至少要4年才能完全退市,這期間還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間,比如通過賣房子、賣資產等方式粉飾業績規避退市紅線。
而在退市新規下,如果連續2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前或之后的凈利潤為負的,就會觸發退市。
如此,一方面,企業退市時間將由從原來的四年縮短至兩年,加快了退市進程;另一方面,也無法再通過處理虧損資產、資產減值、政府補助、應收賬款沖回與轉讓等方式來實現保殼。
同時,創業板還增加了面值退市、市值退市。比如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市值低于3億元的股票將被退市,這一新規對小盤創業板股票影響較大,市值不足即使縮股也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再融資,也將面臨巨大的退市風險。
受新規的影響,創業板曾經的環保新星——神霧環保、天翔環境、盛運環保已經退市,進入破產重組程序。
所以說,盡管2020年環保企業迎來IPO熱潮,上市變得容易,在面對史上最嚴的退市機制下,能否呆得住、呆得久就很難說了。
尤其是“帶病過會”的企業——近兩年營收和凈利潤下滑的、應收賬款較大的、現金流凈額為負的、毛利率水平走低的、客戶集中度過高的、行業競爭激烈導致主業萎縮的那些,即便目前過了會、上了市,如果不能很好地翻盤,未來也可能會比預料中更快地出局。
更多新式核桃殼濾料廠家詳情點擊:http://www.5358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