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仁源水處理材料廠
聯系人:孫經理
手機:15838253283(微信同號)
電話:0371-66557686
郵箱:1813885391@qq.com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工業園區
高效S波填料生產廠家蘇州古城,一座水城,為何無懼水患?
高效S波填料廠家蘇州古城,一座水城,為何無懼水患?每到汛期,城市內澇,不少地方水患嚴重。不過蘇州并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而且我們會發現蘇州自古就很少有水災,這得益于蘇州近似“海綿城市”的規劃。近年來,“海綿城市”成為一個熱詞。想象一下,城市像一塊海綿,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是多么美好!如果古代也有海綿城市一說,那應該是蘇州古城這樣子。
北宋著名文人朱長文評論蘇州城說:“雖號澤國,而未嘗有墊溺之患,信智者之經營乎。”作為一座水城,卻無懼水患,古代蘇州的“海綿城市”規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
1
蘇州古城擇址之巧妙,風水寶地
每當這個時候,蘇州人最想也最先要感謝的就是伍子胥,是他為蘇州城選了個好地方。
古人建城都講究個風水,雖然講風水一向有爭議,但不過城市選址要考量周圍生態壞境總歸沒錯。按照傳統風水學個理論,城市最好要依山傍水。相傳,伍子胥到這里相土嘗水后決定建都于此。雖說蘇州城不靠山不靠水,但北近長江,西有太湖,有“三江五湖”之利,水陸交通便當。
闔閭城平面示意圖↑
古城與太湖中有一排山隔開,太湖水就不會直接沖擊城區。而城區位于低丘山嶺至平原的過渡地帶的高處,比周圍地勢略高,天然泄洪條件,足見伍子胥選址的巧妙。
民國《吳縣志》·太湖全圖
2
引水入城,獨特的水陸雙棋盤格局
雖說蘇州地勢相對較高,但比起周邊嘉興、湖州還是矮了點。于是,另外一個城建主題愈加重要:引水入城。因地屬水鄉澤國,早期水患頻發,蘇州建城也是一部治水史。
盤門側面(水門、陸門)丨
伍子胥運用楚國治水理水的經驗,并從蘇州古城的獨特地理環境出發,揚水之長,因水制宜,以“水”為中心規劃城市,引水入城,發展出獨特的水陸雙棋盤城市格局。
“筑斯城,鑿斯地”,在城中既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又開鑿建設許多新的河道。并在城垣四周建設了八對水陸并列的城門,裝有閘門,連帶城四周高大堅固的城墻,從軍事的角度分析,兼具進攻和防守的兩種功能,同時又組成御水泄洪系統,縱有大水,也能將水阻擋于城外。
3
水網城市,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
大運河開通后,蘇州城內水系得到進一步調節,唐年間形成了“大河三橫四直,郡郭三百余巷”的規模。那時的蘇州是全國城市河網規模最大、河道最密、橋梁最多的水城。
唐代蘇州城規劃示意圖
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蘇州地位上升,宋代政府重視興修水利和城市建設,至平江時期已甚繁榮且特色凸顯。《平江圖》標明河道82.2公里,橋梁314座,數以百計的河道相當于一個小型水庫,可容納1.4億立方的水,古城面積約14.2平方公里,每平方便有約0.1立方的調蓄水容量。
宋代-平江圖
縱橫交織密如網使人們枕河而居,濱水而行,有的還引水入宅,引水進園。舊時古城老宅都設有天井溝排除污水和雨水,蘇州人靠井吃水,眾多水井又增加了不少蓄水量。
獨特的街訪規劃和里坊制形成“水陸相鄰、前街后河”的規劃布局。庭院設計低于房屋地面,設臺階相連。街道又低于庭院,街道下面是一條暗渠,上鋪長石條,從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車的街面主體,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體空間,實現了“建筑、人、水”三者融合的體系。
4
七堰擋水,水則碑預報洪水
借助完備的城市水網體系,再加上向外伸出的胥江、上塘河、元和塘、至和塘、等河道與護城河連結,共同構成了城內、城外有機結合的水網體系。
為分泄河道中多余的水量,唐代蘇州城外已有七座擋水的攔河堰,以遇水之暴而護民居,故有“蘇州七堰八城門,家家戶戶泊舟航”之說。現在已知的七堰為李公堤、山塘街白公堤、太湖西堤、元和塘居家堰、吳江塘梅堰、斜塘支家堰、沈家浜錢家堰,為城外七道防汛的擋水堤。
為了報汛、防洪,我國早在宋代就采用水則碑。水則的”則”為“準則”,作用是測量水位,預防洪澇。為治理蘇州城內的河水之害,胥門外萬年橋河畔曾設立此碑。
吳江的水則碑
蓄泄兼籌,以泄為主。蘇州出色的水網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完美地解決了水患問題。據《蘇州府志》記載,自西漢至清的2000余年中,洪水犯蘇州城僅七次,自唐以前五次,宋朝時僅有兩次洪澇災害的記錄,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后至清末700余年則再無洪水之害。
然而隨著現代建設興修公路,人們開起汽車扔了河。上世紀40年代,蘇州城河道總長約82公里,現僅剩32公里,超過一半被填埋,如今每遇暴雨城區積水亦不足為奇。
舊時蘇州,面水而無浸潤之害,而得水利之益。直至今日,不得不佩服古人建城和規劃的智慧。
更多高效S波填料廠家詳情點擊:http://www.535899.com/